自年05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至今10年来,累计开展胰腺疑难疾病相关会诊余次会诊,总病例数达余例。
在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不乏有存活超过10年的患者。
这些数据只是中国医医院“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在胰腺疑难疾病诊疗中所取得成绩的小小缩影。一直以来,中国医医院“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团队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为每个疑难病患者寻求最佳的诊治方案,在胰腺癌的MDT诊疗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本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胰道中国”栏目中,特邀中国医医院张太平教授深度解读胰腺癌微创治疗,并总结分享胰腺癌MDT诊疗的十年宝贵经验,以供借鉴。
张太平教授
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基本外科主任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外科手术学组副组长
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普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Q1、您所在的中国医医院胰腺外科团队在MDT诊疗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有何经验?张太平教授:目前国际上的胰腺癌诊疗模式已转化为MDT模式。中国医医院胰腺外科团队很早便开始了MDT模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曾宪九教授带领下,我院开展的涵盖多学科的胰腺疾病协作组便是MDT的雏形。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在赵玉沛院士倡导下,我院成立胰腺癌多学科联合的“绿色通道”,尽可能实现胰腺癌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在年,我院“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国内最早的MDT会诊中心。
我院“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余次会诊,总病例数达余例。会诊中心集中了胰腺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放疗科、核医学科、麻醉科等科室的数十位国内专家,通过集体讨论,为每一位疑难病患者寻求最佳诊治方案。会诊中心成立以来,很多患者通过MDT模式及时明确了病因,避免了误诊或漏诊,获得了有效的治疗,生存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胰腺癌患者,通过MDT会诊中心各学科的通力合作,目前已经生存10年,仍在规律随访中,令人非常欣慰与振奋。相信我院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的经验,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势解决疑难疾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Q2、在胰腺癌的治疗中,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微创手术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张太平教授:近年来,微创手术在腹部外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80%以上的腹部外科手术均可采用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方式。在腹部外科微创手术中,胰腺手术,特别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为复杂。
微创手术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腹腔镜对患者进行腹部探查。胰腺癌的特点之一是易发生微转移,如腹膜转移、肝转移。其中10%的微转移,在术前通过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均无法发现。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微转移病灶的探查,避免直接行开腹手术。第二,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手术中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在临床中,需要注意把握此类手术的适应证以及术中操作的规范性。
Q3、微创手术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有哪些关键的注意事项?张太平教授:首先,明确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建议尽量选择较为早期、无血管侵犯以及炎症粘连较轻的患者。若患者病灶粘连严重或者血管侵犯明显,则建议选择开腹手术。
其次,胰腺外科医师必须严格遵循学习曲线的相关规律,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如果医师尚未掌握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能便贸然进行手术,则易导致手术时间过长,甚至较开腹手术时间更长,反而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
再其次,明确中转开腹手术指征。若在腹腔镜手术中出现严重出血或发现炎症粘连严重等符合中转开腹手术指征的情况,则需要实时做出策略调整,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Q4、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新辅助治疗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面,目前存在哪些共识与争议?张太平教授: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易发生早期转移,尤其是微转移。从解剖关系角度来看,胰腺周围存在很多重要血管,例如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胰腺癌极易侵犯这些大血管,使得胰腺癌手术成为了腹腔手术中最为复杂的手术。而新辅助治疗可以起到筛选手术病例、手术降期以及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作用,在胰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目前仍有争议。部分专家认为可切除胰腺癌应进行新辅助治疗。一方面,相比术后化疗,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于化疗的耐受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判断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然而,对于可切除胰腺癌进行新辅助治疗,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一是部分胰腺癌患者由于肿瘤位置深在或者纤维化成分丰富,导致病理取材困难,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才能取材成功,这实际上延误了患者的治疗。二是若患者对化疗不敏感,则可能在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进展,对于患者的预后不利。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仅推荐有高危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行新辅助治疗,其中高危因素包括CA明显升高、肿瘤较大、患者明显腹痛、消瘦等。
对于新辅助治疗在临界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中的应用,目前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很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有明显获益。既往认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不可切除,但随着新辅助治疗的开展,部分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也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获得手术机会。因此,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又称为转化治疗。
Q5、在转移性胰腺癌的二线治疗中,CSCO指南将脂质体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上升为I级专家推荐,您如何看待它的应用?张太平教授:目前,CSCO指南将脂质体伊立替康+5-FU/LV上升为转移性胰腺癌二线治疗的Ⅰ级专家推荐,这主要是基于NAPOLI-1研究(MM-研究)亚洲人群的循证证据。该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研究,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与韩国的共余例亚洲患者,约占整体纳入人群的三分之一。研究结果显示,与5-FU/LV组患者相比,脂质体伊立替康+5-FU/LV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延长。
Q6.对于胰腺癌诊疗的未来发展,您有何寄语?张太平教授:对于胰腺癌诊疗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关键在于胰腺癌相关基础研究的不断攻坚克难,进而实现治疗策略上新的突破,最终提升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攻克“癌中之王”胰腺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审批号:ONMKT
更多阅读